今见长城,不见秦;梦回大秦,领风光;博物馆中,读历史。8年后获得重生的“秦始皇铜车马”,带我们穿越时光在哪里股票配资,领略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君王气概,感叹超凡的匠人技艺。
沉睡千年,珠残玉碎
历史更迭,物是人非,却没能改变车代表身份的属性。作为吞并六国的嬴政,他认定自己功德在三皇五帝之上,故自称“始皇帝”。有着贵不可言的“千古一帝”称号,欲突显自己皇家贵族气息,车马必然是极品中的极品。
1974年3月,料峭春风,为了解决饮水问题,临潼县骊山镇西杨村的农民经过讨论,选择在距陵东1.5千米的地方打一口井。随着打井器械的深入,出现了几个与真人同等大小的用泥土烧制的陶俑,虽已破碎,但当地人知道这是文物,故上报给了国家。
后来,经考古专家的勘探,震惊世界的“第八大奇迹”秦始皇兵马俑得以重见天日。
作为帝王的嬴政,死后自是有车马送葬的。考古学者对秦始皇陵地宫的勘探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,1978年的6月,考古学家在20米处的秦始皇陵封土堆西侧,无意间发现了工艺极其精湛的零饰件,这个零饰件经过考证,确定其是马头上的装饰物。故考古学家确认这里是一个大型的陪葬坑。
展开剩余83%陪葬坑的发现,对于考古学家来说,具有极其重要的考古价值,故对其进行了发掘。1980年的年底,考古学家在距地面7.8米深处,发现并挖掘出了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。
考古学家对其进行了编号,起初为三号陪葬坑,后来改编为铜车马陪葬坑。此陪葬坑被发掘时,底部的木椁已经全部溃烂了,因木椁的腐烂,导致上方的填土都塌陷了下来,这也直接导致两乘彩绘铜车马被压成了零零散散的碎片。
填土的塌陷,再加上当时正值寒冬时节,因土层的冻结,给挖掘带来了巨大的困难,考古学家既要保护好完整的遗址,又要确保铜车马不被破坏,故他们采取了不同于往常在陵墓现场发掘的方法。他们将两乘铜车马及其底部用钢板固定住,然后用起重机把整体搬运到了室内,以便继续他们的研究。
搬到室内的铜车马,虽被压成3000多大小不一的碎片,但考古学家依然很欣慰,因秦皇陵没有被偷盗过,故铜车马即便成为了碎片,但其大体的位置依然在那,铜车马的结构没有被破坏掉,这为他们之后的修复工作提供了巨大的便捷性。
时光如梭,历时八年,两乘铜车马在1988年终被完整修复了出来,我们也因此得以窥见那时的能工巧匠。
车舆制度尽显于铜车马中
查阅史料《晋书·舆服志》,我们可以了解到着两乘铜车马分别叫做立车(高车)和安车(辒辌车)。
立车也叫高车,此车是起源于过去的戎车(作战使用),它需要驾驶人员站着方可前进的车。
安车也叫辒辌车,立车最大的不同在于,它拥有两个车厢,驾驶人员坐在前面半封闭的车厢进行驾车。后方是供主人休息使用的带有窗户的封闭式的车厢,史料有记载说只有身份尊贵的贵族才能乘坐此车。秦始皇在出巡之时就会乘坐此类车。
秦始皇铜车马的发掘对研究秦朝时期的青铜锻造技术、车舆制度、车辆的框架结构和冶炼是极有参考价值的。
我们想要了解过去人们是如何驾驶马车的,只能通过翻阅历史文献资料,但文字并不能形象地展现当时的场景,铜车马的出土,再结合史料,我们便能轻易地想象出马与车之间是怎么链接的,驭手是以什么方式让马车前进的。
八年修复,只为恢复昔日辉煌
像其他皇室的陪葬品一样,秦始皇的陪葬品自是富丽堂皇的。作为送葬品的车马,当然是要极尽奢华的。面世的秦始皇铜车马,其大小大概是现实的马车的一半,用青铜打造车身、御手和马,用金银制作部分装饰和车马器。因其繁琐的结构、完备的系驾关系和庞大的体型,故被誉为“青铜之冠”。
出土后的秦始皇铜车马,因其极为脆弱的缘由,修复谈何容易。
为让文物恢复昔日荣光,秦陵博物馆当即成立了修复小组,负责秦始皇铜车马的修复工作。
沉睡两千多年,修复过程中稍有不慎,造成的破坏是无法复原的,故修复小组极其谨慎,积极讨论修复方案。为让文物不产生毁灭性的破坏,修复小组的人员向各个领域的专家及相关人员征求意见,对所使用的技术和材料进行反复的实验,当实验的结果达到预期的效果时,修复小组才会对其使用。
材料和技术已然成熟,但修复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。
能进陪葬品之列,其工艺自是娴熟高超的。对于可以成为矛与盾的防御武器,铜车马的结构设计必是经过仔细斟酌的,在制作铜车马的时候,当时的工匠们根据设计的要求,采用了镶嵌、铸造、活铰链接、焊接、转轴连接、销接和子母扣链接等复合性的工艺技术。
修复小组想要达到精准复原的效果,就必须对这些技艺有充分地认识,并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。故他们向焊接和机械方面的专家虚心讨教,同时也向会模具人员和钳工进行了多次的讨论。
修复过程中,遇到的难题虽多,但最难的当属焊接和矫形了。
焊接看则容易,实则不易。作为支撑部位的车厢和车轮车轴,不想这些部分的强度不够,就不能使用像粘接的方式来修复。要解决强度不够的问题,只能采取焊接的方法。敲定焊接的方案后就必须考虑高温对彩绘的影响,因铜车马的表面附有彩绘,故焊接必然会对彩绘造成不可磨灭的损伤。
经过深思熟虑的考究,修复小组采用了不会对其造成伤害的中低温铅焊的焊接方式,同时为增强青铜器的柔韧性和强度,修复小组将焊接材料换成了新的合金材料。
物体变形,再想复原,难上加难。这也是修复小组遇到的第二个棘手的问题。因填土塌陷的原因,铜车马的大部分零部件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,而想要完整的修复文物,矫形就必须是首要任务。
秦朝时期的青铜器锻造工艺不是很发达,无法剔除青铜本身所含有的杂质,故铸成的青铜器柔韧性不是很好。修复组在矫形的过程中,倘若力度过大,又或是手法不当,势必会造成新的磨损。
对于薄厚不均的伞盖,假若在矫形过程中力度不均匀,就会导致新的变形,甚至是断裂。为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,修复组抓门研发了矫形机。对碎片采取持续的渐进式地施加压力,从而达到矫形的目的。
正是考古学家和修复组以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坚持和努力,8年时间完成了秦始皇铜车马的发掘、修复和整理。
喜迎新家铜车马博物馆
修复完善的铜车马,虽现存放在兵马俑博物馆供游客参观,但侯宁彬考虑到兵马俑博物馆因客流量日益增多和空间有限等原因,打算为其新建博物馆。
铜车马博物馆于2017年在其原出土的位置开工建设,2020年左右完工开放,届时,两乘秦始皇铜车马将迁往新家,继续对外展览。
2017年岁末,央视隆重推出大型文博探索节目《国家宝藏》,一段段鲜活的历史呈现在我们的眼中,通过“前世传奇”和“今生故事”为我们讲述一代代人守护文物的感人故事。“活起来”的文物不仅是历史的再现,更是我们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对一个国家来说,活起来的文物坚定了文化自信,增进了文化认同,凝聚了发展力量;对一个城市来说,活起来的文物体现了城市精神,再现了老城记忆,提升了城市魅力;对一个乡村来说,活起来的文物让人们看得见山水,想得起乡愁,感受的到地域风情。
秦始皇铜车马的面世,既让大家了解了古代人们驾驶车马的方式,也让我们了解了秦朝高超的锻造技艺,感悟对中国历史发展有着巨大影响和贡献的秦朝。
让我们走进博物馆,读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在哪里股票配资,去了解过去的腥风血雨,去了解每个朝代的辛酸苦辣。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配资炒股平台网站_炒股平台配资网_合规股票配资门户网观点